编者按:急诊室外传来哭声,在医生奋力抢救了一个多小时后,四岁的女童永远闭上了眼睛……只因女童游泳时触碰到了海蜇。
每年都在发生的海蜇蛰伤致死事件
大连:4岁女童被海蜇蜇伤致死
8月5日晚7点多,医院的急诊室外传来了悲戚的哭声,在医生奋力抢救了一个多小时后,四岁的女童美茜永远闭上了眼睛……而女童的死因,竟是在大连夏家河子海滨浴场游泳时触碰到了海蜇。
青岛8岁男童海蜇蛰伤死亡
2014年8月3日下午6时许,一名8岁的男童跟着家人在青岛第六海水浴场游泳时,被海蜇蜇伤。初始症状轻微,但辗转2家医院后最终不治身亡。
大学生海蜇蛰伤致死
2014年8月4日,江西籍的河南科技大学学生小邹去青岛参加一个大学生论坛,报到后下午3点左右与同伴在石老人海水浴场游泳,被海蜇蜇到了腿部,辗转至第三家医院时医生发现小邹已经出现了过敏性休克的状况,而且血压迅速下降,医生立即对其使用了脱敏药、升压药等急救药物以及各种急救措施,但由于小邹病情发展很快,引起了肺水肿导致呼吸不通畅,最终因呼吸衰竭而去世(来自半岛都市报)
在海滨浴场,被海蜇蛰伤是常见意外事件,大多表现为红疹疼痛瘙痒,经常被大家轻视,然而死亡却可能悄然发生并快速进展,甚至失去急救的最佳时机。
海蜇及其蛰伤机制
海蜇,又称水母。海蜇触须上有密集的刺丝囊,每一个刺丝囊由含毒素的球囊和弯曲尖细的刺组成。一旦被蛰伤,其含丰富的5-羟色胺、四氨络物、组胺等的毒素便由刺丝囊的球囊通过尖刺进入皮肤。海蜇蛰伤致命机制主要是毒素导致的过敏性休克(与个体体质有关),其次是毒素的直接毒性(如澳大利亚海域的箱型水母,剧毒,可数分钟内致人死亡)。
海蜇蛰伤临床表现:
局部症状:蛰伤处皮肤呈红色、褐色或紫色,烧灼样刺痛,瘙痒。
全身中毒症状:恶心呕吐、头痛头晕、乏力、关节痛等。
可能致命征象(过敏性休克):可快速蔓延的荨麻疹症状、喉头肿胀、呼吸困难、神志改变、休克,甚至心脏骤停。
现场急救处理:
1、镇定、迅速离开海蜇存在区域。
2.去除触须:用醋或海水冲洗,用镊子或棍棒去除触须,或穿上手套防护再去除触须,不要用手直接接触触须或蛰伤部位。
3.抑制毒素释放:用海水或醋浸泡或冲洗15-30分钟,可抑制已激活的刺丝囊释放毒素。
切记,在去除海蜇刺丝囊和触须之前,不要用淡水冲洗、不要热敷或冷敷、不要揉搓按摩,这些措施都可刺激加速毒素释放。
传说中的尿液冲洗也是不靠谱的,可能造成刺丝囊毒素释放加快。夜鹰也觉得,晴空万里、美女如云的海滩上掏出小鸡鸡撒泡尿是很需要勇气的,再者万一不小心蛰伤小鸡鸡就更加尴尬了。
4.抑制刺丝囊的激活:涂抹剃须膏或苏打膏以防止未激活的刺丝囊释放毒素。
5.刮除刺丝囊:可用剃须刀或卡类物品。
6.减轻疼痛和刺激:经以上处理后,可用热水浸泡20分钟。热水越热越好(能耐受且不烫伤的温度)。可口服对乙酰氨基酚止痛。
7.减轻瘙痒过敏症状:抗组胺药物如扑尔敏、苯海拉明、氯雷他定;激素类如氢化可的松软膏。
8.严重蛰伤需包扎以防止感染。
9.其他:眼部蛰伤可用人工泪液冲洗,使用醋酸浸泡后的毛巾擦拭眼睛周围皮肤,不可让醋酸入眼。口腔内蛰伤可用稀释后的醋酸漱口并吐出。
急诊室急救处理:
澳大利亚的箱型水母,剧毒,短时间可致命,急救需要注射专门的抗毒素。
大部分海蜇蛰伤仅仅出现疼痛、皮疹等症状,数天至1周余可愈,并不会致命。国内最常见的海蜇蛰伤死亡病例多为过敏性休克所致。
因此,对所有海蜇蛰伤患者,应密切观察。一旦出现快速蔓延的荨麻疹症状、喉头肿胀、呼吸困难、神志改变、休克征象,应及时就诊。
急诊医生应该对所有就诊的伤者谨慎评估,尽量急诊室观察,积极对过敏性休克患者使用肾上腺素肌肉注射治疗。
肾上腺素首选肌肉注射治疗。
肾上腺素剂型1:1000(1ml/1mg)用法:
大于12岁的儿童及成人:每次500微克,肌注。
6-12岁儿童:每次300微克,肌注。
6岁以下:150微克肌注。
以上5分钟后无好转可重复注射。仅有经验的医生才可使用小剂量(成人50-100微克;儿童1微克/kg)静脉注射。
其他治疗:液体复苏、抗组胺药如苯海拉明肌注、氢化可的松或地塞米松静脉注射。
作者:王西富
来源:急诊夜鹰急诊夜鹰