人民日报:为何医生总被「抹灰」

2015-08-12

  采访完孙家明医生,已是夜里十点半。从医院门口打车回家,记者感慨了一句,「医生真是不好当!」没想到司机马上就接了一句,「谁让他们挣钱多!」听了这话,我一时语塞。联想到不久前,一位医护人员遭遇暴力侵害之后,网上竟有一部分人发出叫好之声!

  为何不少人更愿意以恶意来揣测医护人员呢?

  有医生曾向记者表示,现在他们面临的舆论环境和执业环境太差,辛苦人不知,小事被放大。孙家明医生也说,误解源于不了解。那么,问题就变成了:出现在公共视野中的医生为何老是被污名化呢?

  先从传播规律说起。媒体选择报道内容时,贵奇不贵平。新奇的、违反常态的事情容易被媒体青睐。我相信绝大多数医生整天都为了病人忙得连轴转,连口水都喝不上,这是医疗工作的常态,然而,它不具备新闻性。当累得实在不行了,下手术台躺在地上就睡,或者头钻在柜子里睡着了,才具备了新奇性,才会进入报道视野,才会在朋友圈流传。可是,这样正能量的新奇,总是敌不过极端的医患冲突、个别「黑医生」的胡作非为,后者更离奇、更有戏剧性。久而久之,大众视野里的医生,就有了一件「黑外套」。

  从接受心理上说,老百姓接受信息,常常是选择性接受、选择性理解。自己经历过的情况积淀下来,构成了认识世界的筛子。符合自己日常体验的,常被接受;与自己体验不符的,列入怀疑之册。在现实生活中,由于医疗资源的相对匮乏等原因,几乎人人都有看病时被医生三言两语「打发」的经历,拥挤、缓慢地排队挂号、一遍又一遍地上楼下楼,就医体验远谈不上舒适。这个时候,看到「恶医生」「黑医生」的叙事,脑中的记忆图景便被唤起,马上先信了五六分。

  要祛除恶意,一方面,新闻报道要全面客观,要善于从正能量中发现、挖掘新奇,增强传播效果。千万不能削足适履,为了获得新奇,不惜扭曲、放大事实,渲染对立。尤其不能脸谱化处理,一上来就「二元叙事」,拿「大灰狼和小白兔」的套子套复杂的现实情况。另一方面,医改要进一步推进,盘活医疗资源、改进医疗服务。改变了糟糕的日常体验,就是去掉了污名的基础。

  此外,医患双方还要有换位思考的「同理心」来增进互信。毕竟,医生是守护生命的最后一道防线,善待医生就是善待我们自己。

  来源:人民日报

颠覆!抢救室常备O型血可救命 返回列表 人民网:创新药临床审批为何这...

艾迪康医学检验中心 © 版权所有 法律声明 浙ICP备07020270号-1 浙公网安备33010602009212号