一次只能开 70 元有时还会缺药 患者激增诊疗服务质量难保证
今年 4 月 1 日起, 广州实施医保新政策, 大医院与小医院 (社区基层医疗机构) 须同时定点, 小医院的报销比例高达 80%, 如果不经过小医院转诊直接到大医院就诊, 门诊只报能 45%, 经过转诊后, 报销比例可达 55%。
医保新政实施半年多了, 影响几何?
每次开药有限额, 一趟只能开 70 元的药且有时会缺药; 全科医生少, 有时候诊疗服务质量难信任……记者了解到, 医保新政对引导居民到社区医院定点和就诊起了积极的作用, 各社区医院均纷纷表示, 定点人数和门诊量均直线上升, 居民也发现社区医院就医的好处, 但不少居民也向记者吐槽诸多不便。
另一边厢, 社区医院也在抱怨说, 医保统筹金对社区医院也有限额, 每定点一人拨款 400 元 (三甲医院是拨 600 元), 门诊量上升, 看病开药多, 医保统筹金不够用, 亏声一片; 药品配送流程不完善, 非基药政策导致社区医院不敢进贵价药, 用药与大医院不匹配, 病人不得不推往大医院; 而全科医生严重缺乏, 导致提供优质医疗服务时有心无力……
难题
1. 医保设置限额导致看越多亏越多?
新快报记者走访了解到, 广州许多社区医院都会对居民就诊账单进行限制, 不限单张药方的数额, 也会限制医生当月的开药数, 有时会导致某位居民看个病开药多跑几趟诸多不便。原来, 医保在给社区医院安排统筹金时, 规定每定点一人一年拨款统筹金是 400 元, 如某社区医院定点 10000 人, 就拨款 400 万元, 若社区医院该年度花了 500 万元的统筹医保时, 超支的 100 万元就可能要由社区医院自己承担。在这种情况下, 门诊量越大, 就诊开药病人越多, 特别是慢性病患多的, 社区医院可能就会亏越多。
「基本上越秀区 18 间社区医院医保统筹数都有超,50 万 -100 万元不等, 如果不补发, 这一年我们很多事情都白做。」有社区医院负责人对记者说道。荔湾区、天河区不少社区医院也遇到了同样的困惑, 彩虹街社区医院负责人也表示, 目前定点 5700 人, 每人 400 元医保统筹金, 只够用半年, 下半年再接诊开药, 完全会亏本。
业内人士分析, 一方面, 可能真的存在每定点人 400 元 / 年医保限额不够用的情况, 而大医院是 600 元每人, 相比之下, 可能医保金要充裕些。
建议
针对以上支付困境, 有业内人士表示, 医保进行控制按需使用, 当然是应该的, 但需要进一步完善医保支付制度, 有的建议, 拨款时, 应当大小医院一视同仁, 都按 600 元一人的统筹费用来拨款, 减轻社区医院压力; 另有社区医院负责人还建议, 针对有社区医院一味用尽医保金的做法, 可考虑使用总额预算方式来支付, 医保给一笔钱看某个病, 这笔钱看好病, 省下来的钱归医院, 如果超额了, 医院自己补, 医生用药就会更加从经济学方面去考虑。
2. 进口好药少送药不及时影响诊疗
多家社区医院还向记者反映, 目前社区医院实施的是基药政策, 非基药药品种类、总金额有不超过 40% 的规定, 导致大医院常用的一些药社区医院不敢进, 居民抱怨社区医院没药可开。
络活喜、波立维都是高血压常用药, 进口的波立维 20 元 / 粒, 络活喜 6-7 元每粒, 而波立维国产品牌是基药, 才 3 元 / 粒, 社区医生进药时, 肯定选便宜的国产药, 正因为大小医院用药不一样, 居民更愿往大医院跑。
在药品配送方面, 一般是区与药品公司直接结算, 有社区医院还反映, 如果结算不及时, 就会发生药品延误, 导致缺药, 荔湾区多家社区医院就表示, 有些药品曾缺货好几个月, 影响大家就诊。
建议
希望慢性病的用药制度能跳开基药限制, 不算进医保统筹, 统计数据可以单独报销; 而上级医院必须要用的药物和治疗方案, 社区医院也能使用, 病人自然会留下来, 不然, 只能继续将患者往大医院里面赶; 至于药品配送问题, 有医院建议探索药房托管模式, 不过, 这种模式是利是弊, 暂时还很难说。
3. 全科医生奇缺 一个人要管过万人
全科医生缺乏, 是社区医院普遍反映的一个发展难题。记者了解到, 公开数据显示, 英国、澳大利亚的全科医生, 一人管 2000 名居民; 在广州, 目前一名全科医生基本要管 1-2 万人, 全市注册全科医生只有 3000 多人, 全科医生工作量大, 导致许多诊疗服务难以完成, 例如, 即便家庭医生、家庭病床的服务很受欢迎, 但受制于人才短缺现状, 许多社区医院都未开展这一方面的工作, 服务面也不广。
「只有全科医生 10 来名, 按照配比来算, 人才奇缺。」员村社区医院负责人说, 完成日常诊疗工作已经压力很大, 家庭病床所以没有精力开展; 大东街社区医院有 23-25 名全科医生, 目前 180 张家庭病床已是上限, 但辖区几万家庭, 日益增多的需求要全部满足, 压力很大。
建议
政府应多举措来大力培养全科医生。目前医联体内大医院也在帮扶小医院, 如省人民医院每月都派高年资医师讲课培训, 课程涵盖高血压、心梗、除颤、冠心病、心肺复苏、急救药物的使用、精神抑郁的治疗等, 广州中医药大学、省中医院还接收不少社区医生前来培训进修。
来源:新快报