编者按
服务好就能盖过医疗质量?医疗质量高就不能有优质服务?何时鱼和熊掌兼得?
21 日凌晨,微博达人 @烧伤超人阿宝微博发声,对比香港大学深圳医院和北京大学深圳医院,吐槽北大深圳医院不受专家与媒体待见。
阿宝是这样说的:北大深圳医院,床位 925 张;港大深圳医院,床位 2000 张。北大深圳医院,2013 年出院 4.66 万人次,门急诊 277 万人;港大国际医院,2012-2015 年 3 年总出院 38256 人次,3 年门急诊总量 128 万人次。然而北大深圳并不受媒体和医改专家们待见,倒是港大深圳不断被吹捧。这些人都是瞎子傻子和白痴吗?
诚然,从门急诊量、出院人次这些医疗评价的「硬指标」来看,港大深圳医院的效率确实不如北大深圳医院高;阿宝的话也引发了网友热议,有的说北大深圳医院「人太嘈杂,环境不太好,像菜市场一样,但诊疗水平不错;有的说港大深圳医院「环境好,服务好,医生和护士都很有耐心」。
仔细分析大家的评论,发现造成认知差异的原因在于,大家评价医院其实用了两个维度的感受——「诊疗质量」和「服务质量」。
模式标准不一 或不存在可比性
除了以上数据差异,港大深圳医院和北大深圳医院在管理模式上也有差别,两者同是三甲公立医院,但港大深圳医院采用诊金制和预约挂号制,医生也是全员聘用制,北大深圳医院采用的是传统公立医院的模式。
模式不同,发展的导向就不同:传统公立医院模式满足百姓基本医疗需求,诊金制保障医生职业尊严,预约挂号制一定程度上对患者产生分流效应。
诊疗质量应为评价基础指标
对于医疗机构来说,诊疗质量和服务质量都是医疗质量的组成部分,二者相辅相成,互为促进,缺一不可。
医疗服务质量能够让患者体验更佳,但诊疗质量应为评价指标的基础。毕竟,医院和医生首先履行的职责是专业的诊疗服务;在此基础上,体验好的服务水平才更有价值。
这也可以很好地解释,为什么很多公立医院就诊环境差,服务水平不够优质,但门诊仍然人满为患,加床加到医院走廊;病患的样本量足够大,医生的技术水平和业务能力能得到锻炼和成长,对疾患的诊疗水平也将会逐步得到提升;又因为病人量太多,所以分配到每个人的时间减少,服务水平会受到影响。
服务好是需要的,但须以医疗质量为前提。
医改先行者值得借鉴
从 2012 年 7 月开业至今,港大深圳医院已走过三年风雨。
在之前的公开报道中,港大深圳医院管理层曾经透露,三年来,医院不仅在回归公益性、打造深圳医改示范效应方面成效显著,其改革模式对深圳其他公立医院亦有借鉴意义。
在医师薪资、管理体制等方面有诸多探索;药占比和抗生素使用量也是同等医院的一半。探索的同时,也得到了政府部门的认可。
「这些系列改革举措,促进了政府相关部门真正转变职能,进一步向医院下放运营管理权;使医院不再像「菜市场」、患者不需争号抢位而是规范有序就医,医务人员不再疲于应付川流不息的患者;使医院不再依靠药品、耗材收入维持运营;使医院不再被编制束缚下的「冗员」所困,不再为支付「退休人员」的津贴补贴所累,实现轻装上阵、保障了的可持续发展。」深圳市卫计委医改办一位李姓处长之前接收采访时曾说到。
而作为公立医院改革试点单位,北大深圳医院也在法人治理结构模式,人事制度和分配制度做了最大程度的「改良」。但仍在体制限制范围内,一定程度上是「带着枷锁跳舞」。
头条君看
因为地缘相同,两家医院常常「一起被对比」,但医院发展根源,运营机制和体制等诸多差异,又意味着两家医院并没有太多「同等维度」的可比性。这就比如生长在一片土地上的两个种子,即便土地相同,但「基因」有差异,阳光雨露不尽相同,也会结出不同的果实。港大深圳医院是改革先行者;北大深圳医院效率更高,两家医院各有千秋。
不管是诊疗质量,还是服务质量,都是关乎百姓健康的大事。也愿更多的医院能够两手抓,两手都要硬,鱼和熊掌早日得兼,是我们最终愿意看到的局面!
编辑:任悠悠